乐理入门之调式和弦级数

我们先从这个问题开始:从连续的频率谱中选择几个不同频率的音,如何选择才能让它们放在一起听上去和谐悦耳?

这个问题被古往今来无数乐理大师研究过了,得到的答案是:两个音的频率之比越接近简单的整数比,它们听起来就越和谐。

楔子

给频率为220Hz的音起一个名字叫做A。

最简单的整数比是「1:2」,让音A对应比例中的1,那么比例中的2对应了频率为440Hz的音,不妨叫这个音为a。根据上面的规则,A和a应该是非常和谐的两个音。

事实上确实如此,a的频率是A的两倍,这是各种两个音的组合里面听起来最完美和谐的一种。A和a之间的差别叫做纯八度,听起来就很纯对吧。

再找一个简单的整数比「2:3」,同样让音A对应这里的2,那么比例中的3对应了频率为330Hz的音,把这个音叫做E。确实,A和E也是相当和谐的两个音,同时听到这两个音不会有违和感。这两个音之间的差别叫做纯五度

类似地,以音A=220Hz为基础,套用整数比「3:4」,得到音D=293Hz,这两个音也比较和谐,它们是纯四度

当然,音程名字里面带有「纯」不是它们和谐的本质原因,「大三度」「小六度」和谐程度也还不错,它们对应的比例则(大约是)「4:5」和「3:5」。

用这几个音A、D、E、a已经能创作一些不错的旋律了,哪怕只是将它们随便排列一下,听上去也能感觉到它们仿佛天生就是一套的。

但如果随便找个别的频率比如230Hz,把它加入上面那几个音组成的旋律,就会觉得很违和,仿佛有奇怪的东西混进来了。

显然,230Hz的音与我们的A=220Hz频率之比是一个不那么“简单”的比例「22:23」,我们不禁想问,「简单整数比」为何会具有如此魔力,能让两个音听上去和谐悦耳?

单纯在乐理的领域很难触及到这个问题的深层答案。我猜它甚至大概率和人耳的遗传性质没什么关系,因为这实际上是一个物理问题……

原理

一个物体要发出持续稳定的声波,需要这个声波在物体内形成「驻波」。不是任何声波都能在物体内形成驻波,它需要这样的条件:

在声波传播的方向上,物体的尺寸是声波半波长的整数倍。物体的尺寸限制了声波能够行进的范围。

  • 当声波行进到物体边界时发生反射,回波与原波之间发生干涉叠加。回波走到物体的另一头,又再次发生反射,产生回波的回波,一直套娃下去……
  • 当这个范围(物体的尺寸)是半波长整数倍时,这些声波叠加的最终结果,将得到一个持续稳定的「驻波」。

驻波的振幅、相位是有规律的,它能够向外辐射频率稳定的声波,传到人耳中就成了特定音调的声音。无法形成驻波的频率,叠加以后会自我抵消、耗散,向外辐射的也是不稳定的杂音。

敲击一个物体,就是在这个物体上激发各个频率的声波。我们从发出的声音中辨识出来的音调,则是这些频率里面能够在物体内形成驻波的那一部分。

驻波实验

有一根长度为4的弦,我们在弦的中点位置激发一个波长为1的波。

它的半波长是0.5,符合「物体的尺寸是半波长整数倍」

红色是原波,蓝色和绿色分别是原波碰到左、右边界后产生的反射波,玫红色是叠加以后的波:

可以看到玫红色的波只在原地上下扭动,没有沿着弦左右移动,这就是驻扎在原地的「驻波」。驻波振幅最大的「波腹」与振幅最小的「波节」位置是固定的,而且振幅非常协调一致。

杂波实验

如果换一根长度为\(2\sqrt{3}\)的弦,它不是半波长的整数倍,得到的叠加波会变得杂乱无章。为了更清楚地看到叠加以后的波,咱们把它突出显示:

这时候叠加的波不再有稳定的波腹和波节了,不再是驻波。上图还没有画出回波的回波,要是把它们也放进去,最终叠加的波会更加混乱。

泛音列

们已经知道形成驻波的条件是「物体的尺寸是半波长整数倍」,那么,对于一个特定的发声物体,哪些频率能够形成驻波呢?

通过驻波条件,数学运算后,我们不难得出结论,驻波的频率是某一个基准频率的整数倍,它不是一个,它是一系列的

c为物体上的声速,l为物体尺寸,可以得出

频率最低的( c/2l ),叫做「第一泛音」或者「基音」,它是这一众泛音里面响度(振幅)最大的一个

频率为基音2倍的( 2⋅c/2l ),叫做「第二泛音」,响度通常比基音低一些

频率为基音3倍的( 3⋅c/2l ),叫做「第三泛音」,响度通常又比第二泛音低一些

以此类推,频率为 k⋅c/2l 的泛音,就叫做「第 k 泛音」或者「第 k 级泛音」。

音色的形成

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,各个级别的泛音会有不同的响度。

例如拍一个西瓜,可能它的第二泛音的响度是基音的80%,敲一块石头,第二泛音的响度是基音的50%,而它们的第三、第四……泛音所占的比例又各不相同。

各个级别的泛音所占的比例,共同形成了这个物体的「音色」。

响度最大的基音,是物体发声时最有代表性、最容易辨识的音调。

而我们的乐器,则是通过改变(c/2l)这个比值,进而改变了音调.弦类乐器通过绷紧程度改变声速c,通过品格改变长度l

和谐的本质

可以想到,一个基音为220hz的泛音列A,混合上一个基音为440hz的泛音列a,a的泛音列被完全地包含在了A的泛音列中。

或者说,弹下A这个音,得到一个泛音列,再同时多弹一个a,居然还是那个泛音列(各个级别泛音的频率没有变,只是响度有变化)。

20221126182028

一个基音为220hz的泛音列A,混合上一个基音为330hz的泛音列E,我们会发现他们没有包含关系,但是还是有很多泛音重叠在一起了

比如A的三级泛音,和E的二级泛音,就是一个音.同时,可以发现,E的每一级泛音,有的和A的某一级重叠,有的和A的某一级相差不远

20221126182103

泛音列是人耳能感受到的(但可能需要一些专业的训练才能指认出它们),当A和E两个音依次或者同时弹奏出来时,你会感觉到它们的泛音列密不可分,重合度是如此地高,仿佛这两个音「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」,最终变为心灵上的感受——好听!

两个音不同级数的泛音列叠在一起了,这,就是和谐的本质

我们的任务,就是要把这些相互和谐的基音找出来,给他们标上记号,也就是调,然后就可以组合起来作曲啦!

再看一个反面例子,拿230Hz和 A=220Hz 放在一起

20221126182432

两个音的泛音列之间十分凌乱。反映到听感上就是总觉得这两个音合不到一起去。从频率之差的百分比来看,好像越到高频它们的差异越小,它们的泛音要到第22级、23级才会出现完全重叠,而那个级别的泛音恐怕已经很难被人耳捕捉了。

创造和谐

令其中一个音T1的频率为 f ,另一个音T2的频率是 (n/m)f 。假定这里的n和m已经化为最简分数了,那么:

T1的泛音列与T2的泛音列频率第一次重合是在 n⋅f 处,它是T1的第n级泛音与T2的第m级泛音

第二次重合是在 2n⋅f 处,它是T1的第2n级泛音与T2的第2m级泛音

第三次重合是在 3n⋅f ,它是T1的第3n级泛音与T2的第3m级泛音,以此类推

两个音的频率之比越是一个简单的整数比,亦即n和m数值越小,它们的泛音列中就会有更多的重叠成分,或者说,频率重叠的泛音级别越低(这样它们的响度也比较大,更容易被人耳捕捉到)。

给人的听感就像它们俩天生一对,密不可分。

当然,并不是说频率比比较奇怪的音就一无是处了。比如乐曲中有时会遇到的「小二度」,也就是所谓的「半音」,它的两个音频率之比大概是「1:1.06」,是一个非常远离简单整数比的比例。

这样的音符出现时,往往会给人带来紧张、惊奇的感受,而这可能正是乐曲行进到此处时需要的。

某个时刻要使用中规中矩的稳定音,还是使用刻意营造紧张情绪的不稳定音,就得看作曲的人写到这儿的时候想表现什么情感。

音律

什么是音律呢?音律的概念其实主要就是音和音之间绝对的准确高度和关系,音律分化的律制主要为三种——十二平均律、五度相生律、纯律。

三种律制在实际的应用上各有长处,五度相生律是根据纯五度定律的,因此在音的先后结合上自然协调,适用于单音音乐。

纯律是根据自然三和弦而定律,因此在和弦音的同时结合上纯正而和谐,适用于多声音乐。但随着多声部音乐的发展,转调的频繁,加上键盘乐器在演奏纯律上的困难,因而受到很大限制。

十二平均律在音的先后结合和同时结合上都不是那么纯正自然,但由于它转调方便,在键盘乐器的演奏和制造上有着许多优点,因此近百年来被广泛采用。

十二平均律

十二平均律,又称“十二等程律”,是世界上通用的一组音(八度)分成十二个半音音程的律制,各相邻两律之间的波长之比完全相等。

它是根据对数关系确定音的波长的,然而在八度上,波长的比值却是严格的1:2,所以更完整的说法应该是“八度的十二平均律”。计算波长时,只要对2开12次方根,就可以确定两个半音波长的比值了。

20221126184918

十二平均律是由明朝律学家朱载堉所提出,早于西方五十年出现。他将三分损益法所产生的五度相生律无法还原的问题解决了,由巴赫首先倡导在钢琴上使用的,钢琴上每个半音具有同等地位,因此这种音律在转调频繁的作品中很有优势。

五度相生律是纯律的物理和谐倍数关系,每个调性都会衍生不同的波长差异音阶,为了转调的实用性,才出现十二平均律.平均律的出现虽然解决了转调问题,却也产生另一个和音不够完美的问题。

十二平均律将八度间(倍波长),刻划成平均的十二个音阶,以12个根号2为基数( 1.059463094 )为音阶间格,这样完整的十二个平均音阶就可以让12个调性圆满转换,每个音阶都可以吻合应用,钢琴是十二平均律的典型乐器,西洋音乐之父巴哈就以此十二平均律编写了十二种调性的古典乐曲,为十二平均律完整乐曲之始。

五度相生律

它规定五度音的波长之比为2:3,其他音程都由若干个五度产生,根据复合音的第一泛音和第二泛音的纯五度关系,即由某一音开始推一纯五度,产生次一律,再由次一律推一纯五度,产生再次一律,如如此继续相生所定出的音律叫做五度相生律。

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, 按照五度相生律定音,顺序是:宫→徵→商→羽→角。具体说来就是:以一个音「宫」为基础,把它的频率乘以2:3得到音「徵」,再乘以3:4得到「商」……最后再将这些所有音放到一个八度内,得到「宫商角徵羽」这几个音。

显然,这些音都是由一个基础音「宫」频率乘除某个简单整数比得到的,把它们放在一起组成乐曲,听起来就能和谐动听。

按照五度相生律的音高演奏的旋律是最优美的,弦乐器就是典型的按照五度相生律定音的乐器。

五度相生律所订出的七个基本音级间的音高关系,和十二平均律中七个基本音级的音高关系是不同的。虽然EF、BC之间亦为半音,但比十二平均律中的半音要小。

其余相邻两音级之间虽然亦为全音,但比十二平均律中的全音要大。这种音高的差异就是由于定律方法的不同而产生的。

纯律

纯律中任何两个音的波长都成整数比,这种音律源于号角,因为它可以吹出大调音阶中的三和弦(简谱中的1 3 5),它们的波长之比为15:12:10。

大调音阶中的其它三和弦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得到,例如简谱中的4 6 1和5 7 2。

这种音律在演奏和声时很有优势,因为波长的整数比可以产生最好的结合。

铜管乐器指法不变时遵循纯律,所以在演奏和声时,要尽可能地使用同样的指法。

由于小调以小三和弦为主(简谱中的6 1 3),所以波长之比正好与大调相反,为1/10:1/12:1/15,即6:5:4,然而没有一种乐器是按照这种音律定音的。

纯律与五度相生律不同的是,除了规定纯五度音程波长之比为2:3以外,同时规定构成大三度的两个音波长比为4:5,这样制定出各个音高。

纯律的最大优点是因为各音的波长之比都是简单的分数,因而声音最为纯和,提琴族无品弦乐器使用纯律调音。

但纯律转调不方便,转为远关系调时容易失准;而且不能演奏具有较多升降记号的调性,例如升C大、小调。

可视化对比

调式

有了调式之后,才能在固定某一种调式的基础上,来研究这种调式背景下的音程和和弦,这将在后续的文章中展开论述。

大调式

取自然音阶中任何一音为主音,然后按全音、全音、半音、全音、全音、全音、半音的顺序排列而得的调式音阶,即为自然大调式(亦称大音阶)。

这时半音位置在调式音阶的第3与第4、第7与第8音之间,其特点为:主音与其上方三度音、六度音、七度音构成大三度、大六度及大七度音程。

20221126191143

和声大调的话,是将自然大调中的VI级音降半音,其他音级不变。

旋律大调的话,是将自然大调中的VI和VII都降半音,其他音级不变

小调式

按全音、半音、全音、全音、半音、全音、全音的顺序排列,则为自然小调式(亦称小音阶)。

这时半音位置在调式音阶的第2与第3、第5与第6音之间。其特点为:主音与上方三度音、六度音、七度音构成小三度、小六度、小七度音程。

和声小调的话,是将自然小调中的VII级音升半音,其他音级不变。

旋律小调的话,是将自然小调中的VI和VII级音都升半音,其他音级不变。

大小调特点

第Ⅰ级称主音,第Ⅴ级称属音,第Ⅳ级称下属音,三者均为调式骨干音。

第Ⅲ级称中音,第Ⅵ级称下中音,第Ⅱ级称上主音,第Ⅶ级称导音,自然小调第Ⅶ级音称下主音。

自然大调式的主音与其上方三度音、六度音、七度音所构成的音程均为大音程,一般较明亮。

自然小调式的主音与其上方三度音、六度音、七度音所构成的音程均为小音程,一般较暗淡。

和声的与旋律的大、小调式是自然大、小调式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相互渗透的结果,

和声的与旋律的大调式具有一定程度的小调色彩;和声的及旋律的小调式又具有一定程度的大调色彩,

但由于变音的引用,使半音的数目和音程的性质受到改变,所以和声大、小调比自然大、小调增加了不稳定音的倾向及调式的内在紧张度。

五声调式

由按五度相生律生成的五个音组成音阶。将这五个音移到一个八度以内,如下图

20221126191832

在五音中,古人通常以“宫”音作为音阶的第一级音,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音级,有时借代“五音”。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do音。“宫”音为五音之主、五音之君,统帅众音。《礼记·乐记》曰:“宫为君、商为臣、角为民……”而以宫音为主音的调,结声构成的调(式)名,便称为宫调。

张炎《词源》亦曰:“十二律吕各有五音,演而为宫为调……黄钟宫(均):黄钟宫(调式)、黄钟商(调式)、黄钟角(调式)、黄钟变(变徵调式)、黄钟徵(调式)、黄钟羽(调式)、黄钟闰(闰宫调式)。”

五音的第二级音,为“商”音。通常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re音。古人认为,“商,属金,臣之象”,“臣而和之”。有以商音为主音、结声构成的调(式)名。如唐段安节的《乐府杂录·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》中的“入声商七调”。

“角”为五音之第三级,居“商”之次。通常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mi音。古人以为,“角属木,民之象”。有以角音为主音、结声构成的调(式)名。如唐段安节的《乐府杂录·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》中的”上声角七调”。在古代的调(式)中,有以角音为调之角调,或有以闰宫为角之角调。

“徵”为五音之第四级,居”角”之次。通常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sol音。古人以为,“徵属火,事之象”。有以徵音为主音、结声构成的调(式)名。

“羽”为五音之第五级,居”徵”之次。通常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la音。古人以为,“羽属水,物之象”。有以羽音为主音、结声构成的调(式)名。如唐段安节的《乐府杂录·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》中的“平声羽七调”。

在五声音阶中,分别以不同的各音作为主音时,可构成不同的调式;调式名称是以阶名命名的。比如以第一级音“宫”作为主音时,就称为宫调式,以第二级音“商”作为主音时,就称为商调式,以第三级音“角”作为主音时,就称为角调式,余类推。

调号

表示调号有两种方法:可以直接写“C调”,“C小调”或“Key: C”,“Key: Cm”。

亦可写清楚主音代表哪一个音,例如“1 = C”,就是C大调(大调以1为主音)。“6 = C”就是C小调(小调以6为主音)。“2 = D”就是D多利安调(多利安调以2为主音)。

五线谱有变音记号,简谱同样有变音记号。在简谱中,若需表达升降音,就把符号加在数字1至7的前方,让该音升高或降低。若要把变音记号加在调号跟和弦CDEFGAB七个字母,就须加在它们的后方。

在五线谱中,C小调曲调表达为B,E,A三个音各降低半音。在表达和声C小调的导音时,会把一个还原号放在B♭的音符前面。

而在简谱中用“6 = C”记谱方式表达C小调时,这个导音写作♯5,因为5本身不能被还原,这与五线谱中B已被降半音而需还原的情况不同。

大调 小调 小调 大调
C Am Cm Eb
Db Bbm C#m E
D Bm Dm F
Eb Cm D#m F#
E C#m Em G
F Dm Fm Ab
F# D#m F#m A
G Em Gm Bb
Ab Fm G#m B
A F#m Am C
Bb Gm Bbm Db
B G#m Bm D

和弦

按照三度音程关系或非三度音程关系,三个或以上的音的结合 ,叫做“和弦”。

按三度音程关系构成的和弦,由于各音间保持一定的紧张度,音响协调丰满,并合乎泛音的自然规律,因而被广泛采用。

按非三度音程构成的和弦,虽不像按三度音程构成的和弦那样被广泛采用,但对丰富和声的色彩、建立民族和声语言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,故也不应忽视。

构成和弦的诸音,叫做该和弦的和弦音。在和弦的基本形态中,最下端的一音,叫做“根音”。其余各音均按它们与根音构成的音程关系来命名。

和弦音

根音:它是和弦的一家之主,姓氏命名以它为主。如以C为根音的和弦,无论它后面的组成音是什么,这个和弦的首字母必须是C。例如:C大三和弦、Cm小三和弦、Csus4挂留和弦,等等。

三音:它是和弦的孩子们。由于三音,它分为大三度音与小三度音。所以,有些孩子的性格会像女生一样忧伤与婉约,例如Am小三和弦;有些孩子的性格会像男生一样乐观与奔放,例如F大三和弦。

四音:它是和弦的谜。从三音移动到四音,从而灵动而多变,更像未知的世界,似乎有着一百万种可能。所以,这就是为什么流行歌曲,常喜欢在D和弦后面接上Dsus4的原因之一。

五音:它是和弦的妈妈。正所谓,一山不容二虎,除非一公一母。所以,它会追随根音的属性走起,两者相处极为和谐。所以任何一个旋律音,如果加上五音就可以变成和弦。例如:C和弦加上五音,变成C5和弦,也就是摇滚常用的强力和弦。也许,这就是为什么女生也爱摇滚的原因吧!

七音:它是和弦的新星。当五音被忽略掉,三音和七音会成为新晋明星。所以,当我们只要把三音和七音弹出来,属性立马就会彰显,例如属七和弦G7(1-3-5-b7)。

当我们了解和弦的性质之后,你就是时候学习和弦各音的构成情况了。

三和弦

由三个音按照三度关系叠置起来的和弦,叫做三和弦。三和弦各音由下而上称为根音、三音、五音,分别以1、3、5标记。

和弦种类 根音 三度音 五度音 标记 示例
大三和弦 根音 大三度 纯五度 Major、M、省略 C
小三和弦 根音 小三度 纯五度 minor、m、- Cm
增三和弦 根音 大三度 增五度 Augment、aug、+ Caug
减三和弦 根音 小三度 减五度 diminish、dim、° Cdim

七和弦

由四个音按照三度关系叠置起来的和弦,叫做七和弦。七和弦各音由下而上称为根音、三音、五音、七音,分别以1、3、5、7标记。

20221126193722

大调级数

20221126170315

吉他转调表

20221126194439

尤克里里转调表

20221126194552